公元284年羅馬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us)贏得了羅馬內戰的勝利,成為了羅馬帝國的統治者。
戴克里先任內有一個最有名的措施叫「四帝共治(Tetrarchs)」。
很多人會問羅馬為什麼這時不加強中央集權反而去實施這種辦法去統治帝國,
其實這跟那時帝國的情況有很大的關係。
羅馬帝國那時進入中期,龐大的疆域面臨的問題是蠻族的入侵,
整個帝國邊境都要為蠻族的戰爭所影響。東方掘起的波斯薩珊王朝威脅羅馬亞細亞行省,
從萊茵河防線到多瑙河防線的日爾曼人和歌德人等北方蠻族、不列顛地區的蠻族,橫行羅馬邊界。
哥德人甚至大肆劫掠希臘地區。
整個帝國已經攏罩在蠻族的威脅之下,整個軍政情況已經並非戴克里先一個人所能應付了,
所以戴克里先在羅馬結束內戰之後的二年便策立了部下馬克西米連(Maximian)為他的共治皇帝,
戴克里先畫分帝國為二個部份。由戴克里先坐鎮東部帝國,負責帝國帝國東部多瑙防線與亞細亞防線,馬克西米連坐鎮帝國西部,防衛萊茵防線的安全。
公元293年,戴克里先把帝國畫分為四個地區,分別由兩個奧古斯都(正皇帝,由戴克里先與馬克西米連擔任)與兩個凱撒(副皇帝,由君士坦圖斯 Constantius 與蓋留斯 Galerius 出任)形成「四帝共治」一同防衛帝國。
四個皇帝以戴克里先的勢力跟權力最高,借此來達成平衡防止權力崩盤以及嚇阻其他人的野心,在他任內羅馬帝國也確定安定了一段時間,皇帝之間還能共同防衛達到戴克里先的預期。
可惜戴克里先的制度太理想‧這個制度的弱點在戴克里先皇帝在退位之後就顯現出現,
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的制度是以一個強力的主導指示帝國其他皇帝以達到帝國的穩定。
但是一旦失去強而有力的主要領導整個帝國權力將會瞬間平均給其他皇帝,變成權力分配相等的局面。
戴克里先皇帝宣布退休前,也強迫帝國西部正帝的馬克西米連一同退休,
由原先二個副皇帝(凱撒)升格為正皇帝(奧古斯都),在選出二個副皇帝,行成第二次的四帝共治。
但是由於正皇帝的一起退休,二位新的正帝間成為權力平行,變成平起平坐。
這跟戴克里先時期的制度不同,戴克里先期望能以制度完善能解決但他忽略了他時期的平衡是以權力的壓制達成平衡,兩位正帝仍有上下之別。
在他退位一年後帝國發生內戰,四帝共治瓦解。
有些人以四帝共治來分類為羅馬帝國的分裂,但基本上羅馬帝國的軍政都是以戴克里先為主,行政體系也沒有不同,跟東西羅馬分治時期差異非常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