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他一生為民國的未來不斷的奮鬥,創立『三民主義』希望以此主義達到建設新中國,
說真的我覺得他真的應該當學者,但是他處在的時代是滿清腐敗的時代。
一個老舊不合時代潮流的帝制,列強不斷的瓜分中國的利益,在中國隔壁隔著海的日本,明治維新後變成列強之一加入蠶食這個大餅的行動。不滿和改革的心理開始出現了,革命之火開始了。
從清朝不斷的阻撓拖延立憲運動,不少人對清朝的誠意和信心開始受到打擊,加遽了革命的火燄。
武昌起義之後,在美國的孫中山在12月20日抵達了上海,他久違的國土。
那時14個省宣布脫離清朝,但是卻不是統一在一個領導,所以各省紛紛推出自己的領導,
例如武昌起義的黎元洪是在床底下發抖被『請』出來當大都督,革命像是多頭馬車一樣。
袁世凱他也利用了這個機會,來打算開創自己的天下。
孫中山他不貪權,他如果貪權的話他就不會放棄臨時大總統這個職位。
眾人要推舉他的哥哥為上海市長,他拒絕了,因為他認為不可以這樣,不可以家人為此得利。
但他的政治手段太過於強硬跟頑固,梁啟超就說他過於的強硬,常常做事不擇手段。
宋教仁的日記裡描述,孫文不但待人接物的胸襟狹窄,缺乏誠意。而且專制跋扈,令人難以忍受、認同,這是孫中山在革命黨裡的寫照。
孫中山和宋教仁二人的想法也互相抵觸!
宋教仁力主引進議會內閣制度,強調議會優先,並要國民黨公開成為正式政黨,藉由選舉來贏得國會的政黨。他認為實行議會內閣制的優點是,若內閣不理想,可以立即更迭。但是若實行總統制,當總統不適任時,更迭並不容易,甚至會動搖國本。
孫中山主張同盟會繼續為地下革命組織,隨時準備繼續革命,代表孫中山也不信任袁世凱,
另一方面,認為若要確保革命的成果,就必須先成立軍政府,國會選舉並不一定符合各軍事集團的利益,因為中國各省還是以武裝勢力控制,如果他們不贊同必要時必須用武力對付,雙方想法南轅北轍,衝突不斷。
宋教仁路線獲得了同盟會多數支持,並且繼續與其他小黨合併,一切照著他的理想走。
我個人覺得雙方都沒有說錯,一個是希望直接用民主來達成限制袁世凱政府。
一個是希望能建立一個軍政府來防止獨裁者和省份的軍閥。
日本法西斯作家北一輝提出因為孫記恨而殺害宋教仁的說法,我認為這說法疑點太多,如果宋一死不是自毀長城?就算政治理念在差距太大,但是宋現在的情況符合國民黨的政治,
整個國會已經在國民黨掌握之下,能壓制袁世凱政府的獨大想法跟梁啟超的進步黨,假如一死,國民黨一手創造的國會勢力不是就出現問題了?進而可能影響國民黨的國會板圖也說不定。
也對國民黨政治利益更不利,從利益上看來所以這說法不能接受。
二次革命,只有兩省響應,這些省份軍閥跟本不想要維護所謂的共和,他們只想要明哲保身,
他們不願意去對抗袁世凱的北洋軍。
但是孫沒有失望,他仍然希望能恢復共和,以達成他對新中國的理想。
他和一眾革命黨員經由日本政府協助偷渡到日本,孫在推翻清朝同盟會革命期間常於日本政府的幫忙,或和一些右派黑道接觸,例如黑龍會。
黑龍會, 日本軍國主義組織,成立於1901年,解散於1945年。
其名之所以叫『黑龍會』目的在於謀取黑龍江流域為日本領土,也就是佔領中國東北地區,
這組織也是日本的地下情報組織,幫助日本軍部訓練妓女為間諜來,派遣日本浪人來滲透地區。
諷刺的是,老孫他們就與黑龍會合作過,他們的目的一樣是推翻清朝,
1905年7月30日,在黑龍會的斡旋下,各派中國革命組織在東京黑龍會總部共同成立了中國同盟會。
革命勢力怎麼會不知道黑龍會的目的?日本政府也不會相信革命勢力可以推翻清朝,雙方只是互相利用,在二次大戰結果後,發現過一件文件,簽名是用日本片甲名拼成的,叫孫文。
(這段資料出自李敖 『孤單的革命家』)
上面的內容孫自稱南人,竟願意出賣東北來換取日本的支持!
那時的革命團體排滿意識都很重,但是梁啟超認為不可以有這種狹義的想法導正了這個思想,如果給後來的一同組成同盟會的革命黨派知道,黃興陶成章他們等會員不大鬧解散同盟會才怪。
現在把主題回到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在日本按照傳統會黨的形式重建組織,名叫中華革命黨,再次組成反袁勢力,但他與不少革命黨員發生衝突。
孫中山認為二次革命失敗在於國民黨的制度不建全,使得二次革命都無法成功動員,沒有尊照黨的指示,連指示暗殺宋教仁的兇手的都是國民黨員!
所以他決定建立一個能『服從領袖』和『尊守黨記』的政黨。
採取的制度要求黨員入黨要對孫中山本人宣誓效忠,和打指模,
當然這對黃興他們這些有骨氣的人不能接受,同時李列鈞、柏文蔚、譚人鳳等人都拒絕加入。
在袁世凱稱帝失敗死去後,整被北洋軍閥分為直、奉、宛三個係,彼此混戰。
中國陷入了軍閥的混亂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